“十月十六日迎大旗”是磐安縣玉山地區(qū)各村云集茶場廟,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。一為紀念真君大帝許遜,二為祈求來年五谷豐登,百業(yè)興旺。
迎大旗為紀念晉朝人許遜。許遜,晉道士,曾為旌陽縣令,感晉室紛亂,棄官東歸,周游江湖,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,即神話中的四大天師之一。玉山,是唐代貢茶“婺州東白”茶葉的主產(chǎn)地之一,趙基(瑾山先生傳)云:“茶場者,故宋所催茶地也,自東晉始”。《浙江鄉(xiāng)村旅游志》載:“玉山茶場初建于晉……據(jù)傳,許遜者,以傳播道教文化游歷于此……派道徒帶名茶樣品回去施茶,許仙逝后,立壇紀念”。玉山的茶葉能銷往四處,與許遜有關(guān),本地奉其為“真君大帝”。以前茶場殿前曾有一碑記載其恩德。
迎豎大旗系為道教之儀,源于戰(zhàn)國,始于東晉而盛于元明。當(dāng)在南宋,相傳所迎的旗原來不大,后越變越大,以示隆重,至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。
《磐安縣志》載:“農(nóng)歷十月十六日,從各村來的大旗均豎于茶場廟前田畈中,主竿1根,撐竿60根,放松索8條。主竿分上下兩段,下段為一根大杉木做成,套在下段之梢,銜接處用9個鐵環(huán)緊扣。60根竿頭系于套接之處,似傘架。主竿頂旗頭。旗頭高2.5米,直徑1米。形如葫蘆,飾以流蘇。旗頭下系麻繩8根,為旗索,備豎旗時用。旗面套在主竿上段,用綢300丈做成,上繪龍虎鳳花鳥,邊飾翠布。旗竿下端有井字形腳架,供迎豎時扛抬。參加迎豎者稱旗腳,每面需120個壯漢”。
一般的大旗長17米,寬16米,計270多平方米,大約用綢360米,大的有600多平方米。中間彩繪巨大龍虎鳳。故稱龍虎鳳大旗。最多的年份曾迎四十面。
以忠信莊為例,三聲龍炮響過,鑼鼓齊鳴。一聲號令,眾人一齊用力,大旗緩緩豎起。旗桿由一根12米長筆直的杉木,接上一根15米長的毛竹,箍釘而成。共27米長;豎旗需52個青年或壯漢,24個負責(zé)豎桿,24人各負責(zé)連接支撐旗桿中部四周的毛竹。4人負責(zé)4根系于頂端的牽引索,3人負責(zé)系于桿的3根牽引索,使旗迎時垂直穩(wěn)定,1人負責(zé)1根開路索。尚有許多負責(zé)圍護或接替。旗一豎正,一時龍炮震天,鑼鼓聲動地,群情歡呼雀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