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巖茶
婺州舉巖茶,又稱金華舉巖,屬半烘炒綠茶,產于浙江金華北山村一帶。產地峰石奇異,巨巖聳立,此石猶如仙人所舉,因而此處所產之茶名曰“舉巖茶”。
舉巖茶產于金華雙龍洞風景區(qū)黃大仙景區(qū)鹿田村附近。五代毛文錫《茶譜》中有"婺州有舉巖茶,片片方細,所出雖少,味極甘芳,煎如碧乳"的記載。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、黃一正《事物紺珠》、張謙德《茶經》、詹景風《明辯類函》、方以智《通雅》等均把婺州舉巖茶列為當時的名茶之一。
婺州舉巖遠在宋代已被列為全國茶苑的中一枝名秀。宋代吳淑在《茶賦》中,不僅描述了當時舉巖茶的品質,并描述了它的保健功效。賦曰:“夫其滌煩療渴,換骨輕身,茶荈之利,其功若神,則渠江薄片,西山白露,云垂綠腳,香浮碧乳……”
到了明代,婺州舉巖被列為貢品。明代田藝蘅《煮泉小品》中記載:“余嘗清秋泊釣臺下,取囊中武夷、金華二茶試之,固一水也,武夷則芡而燥冽,金華則碧而清香,乃知擇水當擇茶也。”說明同用富春江七里瀧的水泡茶,婺州舉巖品質超過久已聞名的武夷茶。
婺州舉巖的茶樹大都生長在巖石縫隙中,也有栽植在四周山崗斜坡上的。這里氣候條件特殊,曾有“云暗雨來疑是夜,山深寒在不知春”的詩句,說明這里經常出現(xiàn)高空陽光燦爛,山中云霧翻騰,低空細雨蒙蒙,室內暗淡無光的特殊景象。這里山高林茂,云多、霧重、雨多、泉清,構成了獨特的生態(tài)條件,再加上土壤肥沃,土層厚達1米左右,腐殖質豐富,極利茶樹生長。
舉巖茶采于清明至谷雨間,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,炒制1千克干茶需采6萬個左右的芽葉。主要工藝分鮮葉攤放、殺青、理條、挺直、烘干5道工序。
舉巖茶品質特征為:外形茶條緊直略扁,茸毫依稀可見,色澤銀白交輝;香氣清香持久,具有花粉芬芳香味,滋味鮮醇甘美;湯色嫩綠清亮,葉底嫩綠勻整。
歷史上有“香浮碧乳”、“婺州碧乳”之稱。因其茶之湯色如碧乳,故名:舉巖之稱,據(jù)傳因產地峰石玲瓏,巨巖重疊,猶似仙人在此舉石而得名。
婺州舉巖聞名于宋朝,據(jù)宋代吳淑的《茶賦》所述:“夫其滌煩療渴,換骨輕身,茶荈之利,其功若神,則渠江薄片,西山白露,云垂綠腳,香浮碧乳……”??梢姡闹菖e巖宋時已被列為全國茶苑中的名品。
清道光年間,舉巖仍有葉茶和芽茶進貢。清光緒《金華縣志》記載:“婺州有舉巖,片片方細(注:方應為”芳“),所出雖少,味極甘芳,煎如碧乳。碧乳之名,以其茶之湯色如碧乳故也“。
婺州舉巖在宋、元兩代時,用蒸青方法制成團餅茶,明代改蒸青為炒青,制成散茶包括芽茶和葉茶。幾經滄桑,婺州舉巖早已失傳,到1979年在金華地、縣有關部門的關懷下,經過茶葉科技人員的努力,這一古老名茶才開始恢復生產。并被定為省級名茶。
婺州舉巖產于浙江省金華著名的旅游勝地雙龍洞附近的鹿田村一帶。茶樹大部分分布在平坦的田塍上,也有的生長在巖石縫隙中,還有的栽植在四周山崗斜坡上。這里氣候條件特殊,曾有“云暗雨來疑是夜,山深寒在不知春”的詩句。說明這里經常出現(xiàn)高空陽光燦爛,山中云霧翻騰,低空細雨蒙蒙,室內暗淡無光的特殊景象。這里山高林茂、云多、霧重、雨多、泉清,構成了獨特的生態(tài)條件,再加上土壤肥沃,土層厚達一米左右,腐殖質豐富,極利茶樹生長。
舉巖茶采于清明至谷雨間,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,炒制一公斤干茶需采6萬個左右的芽葉。主要工藝分:鮮葉攤放、殺青、理條、挺直、烘干等五道工序。理條和挺直是舉巖茶成形的關鍵工序,炒制的特點是以烘為主,炒烘結合,既保持原有茶芽特色,又在鍋炒中稍加手壓,使成茶獨具風格。
具體方法是:
攤放:鮮葉進廠后經過6~8小時的室內攤放,使其喪失部分水分,利于保色和做形。
殺青:在斜鍋內進行,當鍋溫120℃左右,投入攤放葉100克左右,采用竹絲帚上下翻動,使芽葉殺勻殺透,不焦芽不焦邊,無紅梗紅葉。
理條:在平鍋內進行,鍋溫先高后低,一般為80~60℃,投葉量為150~200克殺青葉,采用抖、抓、捺手法,交替進行,達到條索直而細緊的目的。當芽葉有刺手感即起鍋回潮攤涼,歷時10分鐘左右。
挺直:在斜鍋內進行,鍋溫70℃左右,目的是繼續(xù)做形和蒸發(fā)水分。通過挺直手法炒制,使芽葉更加直挺緊結稍扁,當干度達八成左右即起鍋攤涼,歷時6分鐘左右。
烘干:焙籠烘干,分初烘和足烘兩個過程。目的是蒸發(fā)水分,固定形狀,增進香氣。初烘烘溫70~80℃,烘至九成干下烘攤涼。足烘烘溫50~60℃,要求文火慢烘,烘至足干,茶香透發(fā),手捻成粉末,含水量6%左右為宜,歷時2小時左右。
婺州舉巖,茶條緊直略扁,茸毫依稀可見,色澤銀翠交輝,香氣清香持久,具有花粉芬芳香味,滋味鮮醇甘美,湯色嫩綠清亮,葉底嫩綠勻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