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玩基礎知識講堂
今天主要講的是,明清景德鎮(zhèn)窯口的瓷器品種,這里面最大的一個種類就是青花瓷。青花瓷也叫白地青花瓷,青花瓷只是它的一種簡稱。它是中國瓷器中最主要的品種之一,屬于釉下彩。青花瓷是用含有鈷礦的原料,在陶瓷胚體上描繪文飾后,再罩一層透明釉,經過1100--1300多度高溫,一次性燒成的瓷器。
青花瓷的特點是,鈷礦經過高溫燒造還原以后呈藍色,而且附著力特別強。在表面罩完透明釉以后,它的整個玻璃質感也很強。瓷器在透明釉的保護下經久耐用,永遠也不會褪色。青花瓷最早起源于唐代,包括當時唐代的鞏縣窯和湖南長沙窯,出土的瓷器中出現(xiàn)過釉下藍點,后經過科研人員的考證,這種發(fā)色就是鈷礦,這就是唐代青花的起源。
但青花瓷從唐代起源以后,在宋代卻幾乎不見實物。然而,在元代又異軍突起,發(fā)展成熟,成為我們所說的元青花。青花瓷在元代成熟之后,又經過了兩個高峰,第一個是明代的永樂、宣德和成化時期,第二個是清代的康熙,雍正和乾隆時期。
青花瓷在成熟期和高峰期產生了無數精品,像現(xiàn)在湖北省博物館鎮(zhèn)館之寶——元青花四愛圖梅瓶;包括今年五月份,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拍出的,價值2億多元的宣德青花大碗。
康熙時期的青花就明顯跟以前不一樣了,這期間的青花瓷分水層次豐富,我們稱之為料分五色,因為它有很多層次。(注:“分水畫法”是青花紋飾的一種繪畫技法,根據畫面的需要將青花料調配出多種濃淡不同的料水,在坯胎上直接作畫,出現(xiàn)濃淡不同的色調。)這種技術在康熙時期達到頂峰,也成為了清代青花瓷的頂峰。
除青花以外,中國瓷器在明清兩代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品種就是五彩,也稱之為古彩或是硬彩。這是一種釉上彩,相比青花完全不同。所謂釉上彩,是在已經燒造好的瓷器釉面上進行彩繪,再經過第二次入窯,經600-900多度高溫再入窯燒一次,用這種方式燒造出來的瓷器,就是釉上彩了。
五彩最早產生于北宋晚期,在明清兩代得到發(fā)展,也產生了很多有名的瓷器。大家需要了解的是,我們所說五彩,并不是它只有五個顏色。因為在古語中,三、五、九都是代表數量很多的意思,所以五彩是說釉上的彩料品種比較多的意思。
五彩主要以紅、綠、黃、藍、紫五個顏色為主,其它的顏色也很多。在每個時期有不同彩料配方,然后在燒造好瓷器釉面上經過600-900多度高溫燒造成功。五彩最有名的是明晚期嘉靖、萬歷時期的瓷器,且數量很多。之后,清早期順治、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也有很多,且不光是五彩一個單一品種存在,還會跟青花,或者其它的料彩組成青花五彩、青花粉彩等各種彩料工藝互相配合使用。